校園里,發(fā)現(xiàn)可愛的葉子,有齒狀、有點狀、有線狀、有不規(guī)則的洞洞痕跡……葉子上出現(xiàn)的這些神秘圖案,是地圖還是密碼?讓我們通過自然游戲,一起領(lǐng)悟游戲力這一神奇的力量吧!
游戲目標:學會隨時隨地利用自然元素玩游戲,感受和體驗自然游戲帶來的快樂。
游戲材料:被啃食的樹葉、輪胎、石頭、樹枝、泥土、放大鏡、手電筒、玻璃瓶、顏料、紙筆等。
神秘的秋日禮物
走在大樹腳下,抬頭能仰望到秋風中搖曳多姿的枝葉,俯身可采擷到這些秋日饋贈的禮物。大家驚奇地發(fā)現(xiàn)有些葉子非常特別,上面帶有神秘圖案,獨特而有趣。
文文:看!這片葉子上怎么有彎彎曲曲的白線,真像我們中國的地圖。
小江:花壇這邊的葉子有很多洞洞,而且都是圓的洞。
媛媛:我的這個葉子上有長長的細細的線,有點像面條。
桐桐:這像我爸爸的鋸子鋸出來的齒印,尖尖的。
柔柔:看我手里拿的葉子,像個蜘蛛網(wǎng)一樣……
大家紛紛駐足,三五成群,看看摸摸、聽聽聞聞、挑挑揀揀,開始搜尋自己喜歡的葉子。
特別的葉子
孩子們一起和同伴分享自己的葉子,并用畫筆畫了下來。
啟發(fā)與感受:大自然中豐富的自然元素,神秘的自然環(huán)境,為孩子提供了更大的挑戰(zhàn)。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體驗,讓孩子對葉子上的圓形、線條、齒狀、不規(guī)則圖形等有了直接的經(jīng)驗感知,他們用畫圖的方式記錄著葉子的形態(tài),和同伴一起分享葉子的奇特之處。
“護葉”特別行動
一陣秋風襲來,孩子們堆成小山一樣的禮物——葉子,跟著風兒飛舞!大家著急起來,一會兒去追樹葉,一會兒用手護住“小山”。怎樣才能守住自己收獲來的禮物呢?“護葉”行動開始了:
第一次嘗試:文文挑出大葉子,往小葉子上面蓋,沒一會兒葉子就又被風吹散了。
第二次嘗試:小江撿起一旁的小樹枝,把小樹枝壓在葉子上,眼看旁邊的葉子又要被風走,趕快又撿了許多小樹枝往葉子上面壓。
第三次嘗試:小胖找來小石頭,給每片葉子上壓石頭,自豪地說再也不怕風來啦!
第四次嘗試:文文把輪胎拉了過來,把一堆葉子圍在輪胎中間,高高圓圓的輪胎就像一堵圍墻圍住,這下風再也不會把葉子吹跑啦!
第五次嘗試:小江說輪胎還缺少個頂,就像房子沒有屋頂,房子里面還會有風進去,于是大家又開始找材料“蓋”輪胎頂。
啟發(fā)與感受:“風的來襲”這一多變的自然環(huán)境,讓孩子對葉子和樹枝、石頭、輪胎、其他葉子的關(guān)系有了新的考量,在一次次嘗試,一次次比對,一次次思考,一次次挑戰(zhàn)中,孩子們主動獲得了葉子與不同物體之間的數(shù)量、重量、空間、容量、體積等關(guān)鍵經(jīng)驗。
洞洞大揭秘
葉子上這些不規(guī)則的洞洞到底是怎么來的呢?孩子們猜測:畫出來的?被人破壞的?被雨淋的?蟲子吃的?
眼尖的宸宸指著葉子背面的綠色小點叫起來,“這是什么?好像會動?!?/span>
楷楷找來放大鏡,湊近看了又看,“好像是蟲子!”
小宇發(fā)現(xiàn)葉子上密密麻麻的小黑點,可是黑黑的怎么也看不清。
文文把葉子拉到太陽底下仔細瞧,還是看不清。
小江找來手電筒反復照看,發(fā)現(xiàn)小黑點里面居然會動。大家恍然大悟,原來是蟲蟲子!是蟲子咬的洞洞呀!
回到教室,瘋狂百度模式開啟啦!原來……
葉子上不規(guī)則的線是潛葉蟲干的,潛葉蟲有很多,如蛾、蠅、葉蜂等。
葉子上的圓洞洞是錨阿波螢葉甲干的。
葉子上各種大小不一的齒狀洞洞是蚜蟲干的。
葉子上有大片的殘缺是小青蟲干的……
啟發(fā)與感受:孩子在與自然的對話中感受葉子和蟲子這兩種物種間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神奇,體驗自然與生命的和諧之美。鼓勵孩子自己尋找、比較、挑選合適的自然工具,幫助幼兒去發(fā)現(xiàn)感受、去探索蟲子的生存方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蟲洞里的世界
蟲子真是太可惡了!我們一定要抓住它,消滅它!孩子們自主發(fā)起了逮捕令行動。拿起小瓶子,自由穿梭在樹蔭下、草坪中、花叢里,化身為“護葉小衛(wèi)士”。
小江:快看!葉子上有條綠色的肥肥胖胖的蟲子。
楷楷:葉子背后也有一條蟲子,身上還有大小不同的黑色斑點,肯定是個壞蟲子。
小宇:我找到了咖啡色,毛絨絨的蟲子,但我有點害怕不敢抓。
宸宸:我知道背上有一個圓圓殼的蟲子是蝸?!?/span>
孩子們又拿出放大鏡、手電筒,對著蟲子看了又看。有的還索性把蟲子搬到太陽下,湊著光線看。它們到底是誰?長什么樣?叫什么名字?它們是怎么吃葉子的呢?調(diào)查活動開始了……
啟發(fā)與感受: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毛毛蟲、瓢蟲、蝸牛都是自然中常見的昆蟲,亦是孩子們感知、探索與學習的自然素材。抓住契機,基于孩子年齡特點與興趣,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孩子在自然中去嘗試、去體驗、去冒險、去認知,從而建構(gòu)對蟲子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等科學認知經(jīng)驗,初步探索植物鏈效應,保護生態(tài)平衡。
蟲蟲的記號
蟲子啃過的葉子,留下一系列蟲洞,有很多“枝枝丫丫”,似網(wǎng)、又像篩子,那是蟲蟲的跡號,露出葉脈,展現(xiàn)出另外一種殘缺的美!孩子們都說,要把這么美的葉子畫下來……刷上五彩顏料,印下蟲蟲的專屬印跡,讓每個生命都留下痕跡。
啟發(fā)與感受:就地取材,遷移自然和生活賦予我們的教育理念,以五彩繽紛的肌理為主題,葉子為載體,結(jié)合拓印的藝術(shù)特色,讓孩子與葉子更親密的接觸,生動直觀地觀察葉脈,了解自然,珍藏屬于植物特有的跡號。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孩子們發(fā)現(xiàn):蟲子啃過的葉子,讓光可以穿透而過,孩子們都說,要讓葉子和陽光合個影,好玩的光影畫誕生啦……
啟發(fā)與感受:大自然包羅萬象,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風雨光虹都是自然給予的最便利、最真實、最寶貴、最豐富的教育資源。陽光作筆,葉子作墨,繪一幅秋日水墨圖,感知光與葉子的關(guān)系,讓自然喚醒幼兒興趣,沉浸體驗,激發(fā)創(chuàng)作。
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才是活教材。自然游戲不僅僅是融入自然,更是用游戲為形式,讓孩子浸潤其中、探索其中、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