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抽象為具體 化枯燥為生動

                              ——淺談演示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

                                 作者:朱敏亞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學生建立完整的生物概念和導出正確生物規(guī)律的課堂教學中,實驗是最活躍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演示實驗是為配合教學內(nèi)容由教師操作表演示范的實驗。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實驗形式,是教師施展教學藝術的獨特方法。它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對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有重要意義。如何才能做好演示實驗達到預期效果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目的明確,有針對性
    在生物教學中,演示實驗是導入新課的重要方法之一。演示實驗具有生動、新奇的特點,容易激發(fā)學生的直覺興趣。如能充分發(fā)揮實驗的趣味性、奇特性、多變性,就能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情境,使學生思維活躍。演示實驗是用來配合教學的,應根據(jù)不同教學內(nèi)容和要求,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合理地進行實驗,以便讓學生清楚地認清生物概念和規(guī)律。如《觀察花的結構》實驗,正值冬季,桃花無處可尋,教師可用替代材料如:百合花等,上課時與桃花模型一起對照觀察,可以達到同樣實驗效果。觀察《葉的表皮細胞》時,用蠶豆葉替代,蠶豆葉的表皮很容易撕取,這樣既節(jié)約時間,又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觀察小魚尾鰭》的實驗中用泥鰍替代不僅成本低而且簡便易行,實驗效果好。選擇適當?shù)牟牧献餮菔?,盡量從生活經(jīng)驗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頭腦中發(fā)生新知識與原有經(jīng)驗之間的聯(lián)系,完成知識的建構,同時也理解所學知識的價值。
    演示實驗除需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外,還要注意目的性明確,環(huán)環(huán)緊扣,步步深入,讓學生有強烈的感性認識,清楚的認知思路,從而輕松地掌握本節(jié)的內(nèi)容。如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一、安放距桌邊一掌(5-7cm);二、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線,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三、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厘米,視野中出現(xiàn)標本顏色或雜質(zhì)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diào)粗旋鏡升降,細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即可找到。制作臨時裝片的實驗,先將擦→滴→取→展→蓋→染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書了解每一步的涵義,圈上關鍵的詞語,教師再講每一步的涵義及注意的問題,邊操作邊叫學生模仿操作。
    二、操作直觀,易于觀察
    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當前有80%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近視,在講臺上教師做演示實驗時,實驗器材中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要讓后排的學生清楚地看到是不可能的,只有靠教師的口述,才能傳達給后排的學生。演示實驗的宗旨是使學生對生物現(xiàn)象或過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就要求演示實驗的直觀性要高,讓全班學生都能看到,而且要看清楚。
在測定花生中含有能量這個演示實驗中,教師設法增大演示實驗的可見度。使演示實驗現(xiàn)象清楚,面向全體學生。當然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對演示實驗的放大作用,克服演示實驗可見度小的缺陷,使學生可以清楚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幫助學生掌握實驗操作技能,為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提供條件。 
    三、準備充分,力求成功
    演示實驗作為一種教學手段,需要教師認真研究和準備充分。如果輕視課前演示實驗的準備工作,容易造成演示失敗,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實驗內(nèi)容和實驗步驟,明確實驗的目的,考慮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觀察什么,如何觀察。切莫使演示實驗成了“魔術表演”。演示實驗即使最簡單的實驗,教師在課前都要試做。演示實驗所需材料和儀器要列出清單,走進課堂前,一一對照,看是否遺漏,小物件缺一樣都會影響實驗的進程。
    在做植物無性繁殖這一演示實驗時,教師精心選擇仙人掌作為實驗材料,實驗用具、步驟操作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教師熟練的操作手法,能給予學生很大的信心,讓學生從中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四、內(nèi)容豐富,開拓視野
    以往學習生物,學生普遍感到 “難學、難理解”,其原因之一就是生物教學中缺少實驗。而一些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國家,卻非常重視實驗教學。如澳大利亞、日本學生實驗的課時數(shù)占生物總課時數(shù)近30%,演示實驗有100多個。美國的生物教材,在實驗的安排和設置上不僅兼顧到對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而且還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科學素養(yǎng)。以1998年HOLT公司出版的《BIOLOGY—Visualizing life》教材來說,全書共分為6個單元:生命研究;生命延續(xù);環(huán)境;生物多樣性;動物王國;人類。共計35章,設置了34個實驗。 由于教材注意科學的現(xiàn)代性、實用性和實踐性,因此所設置的實驗與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6個實驗不僅是簡單的、驗證性的,同時也安排了有一定難度、富有挑戰(zhàn)性的實驗活動。這些實驗分為三大類:1.1 探索類(Exploration):通過此類活動學習基本技能和技術,共18個實驗。例如,制作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測定食物中的營養(yǎng)等。1.2 調(diào)查類(Investigation):通過此類活動使學生用學科的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共10個實驗。例如,ABO血型的分類——醫(yī)院的迷惑;分析荷爾蒙的影響——受污染的泉水。1.3 交互式探究類(Interactive exploration):此類活動通過使用計算機以新的方式預見和控制生物的生理活動,共6個實驗。例如,光合作用;囊性纖維化。這三類實驗中探索類約占55.6%。因此,他們的學生在實驗方面得到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yǎng)比我國學生多得多。通過實驗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得到鍛煉和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在實驗教學時,教師還可在規(guī)定的實驗中,適當增加相關演示項目,使教學內(nèi)容更豐富,使學生眼界更開闊。
    利用以上這些學生活動的錄像重現(xiàn),引導學生直接體驗大自然的美麗,探究大自然中各種生物之間、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和諧、平衡。引導他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對自然環(huán)境的熱愛中,形成保護與改善環(huán)境的責任感與道德感。教育學生自覺的愛護花草;不踐踏草坪;不亂扔臟物,主動清理白色垃圾,對鋁罐等廢舊物品能收集起來進行再循環(huán)。既保護了游玩處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又及時地給學生樹立了愛惜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良好思想意識和環(huán)境道德觀念及行為習慣。
    演示實驗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為了增強演示效果,提高演示實驗質(zhì)量,教師要經(jīng)常對課本中介紹的演示實驗進行分析、研究,有針對性的開展演示實驗教學。根據(jù)實驗要求,本著直觀、科學的原則,因地制宜,不斷改進、簡化實驗裝置。精心設計演示實驗步驟和方法,力求使演示實驗的操作在成功的基礎上更規(guī)范,更清晰,效果更好。適當增加演示實驗項目,為培養(yǎng)學生興趣,開拓學生視野,為學生動手做實驗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