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書齋記
高一(2)班 包燕陽
我鐘情于書籍,便在堂屋左側(cè)收拾干凈一間屋子作為書齋,名曰“醉書齋”。至于為何以此命名,還且聽我慢慢道來。
醉書齋內(nèi)明窗素壁、安靜怡人,是讀書的好地方。我在書齋內(nèi)放了兩個幾案,一個用來陳放筆墨,一個用來放置香爐、茗碗一類的東西。其中還有兩張用來坐的竹床和躺臥的木榻,旁邊還分別擺放了四個書架、書筒,從古至今的書籍都放在里面。琴、磬等日用的雜物也錯雜在兩側(cè)。
如此書齋,嗜書之好只會愈加難以自拔。醉書趣事也由此而生。
每日一早,我剛起床連帽子都不戴就開始做讀書的準備工作,拂去幾案上蒙的一層淡淡的灰塵,快速地把水倒進硯臺里,隨即研磨好墨和丹砂、鉛粉,把筆蘸飽墨水隨時待命。
我伸了個懶腰,隨意抽出一卷書,趕忙靠坐在幾案邊閱讀。讀著讀著,我突然讀到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便迫不及待地拿起筆在紙上盡情地批注,書上的字因此幾乎看不清楚了,但我毫不在意,只因圣賢書文已入我腦。就這般“批閱”,我又讀到了有趣的地方:流暢的韻律不由得令我輕哼;古賢的高瞻遠矚讓我自嘆不如;滑稽可笑的故事令我捧腹大樂;凄美感傷的情節(jié)使我泣涕漣漣;卑鄙下流的小人引得我氣極怒斥;功高蓋世卻最終默默無名的英雄看得我郁悶不已;詭秘離奇的事件弄的我驚嘆詫異;深含哲理的話語讓我終日靜思;除暴安良的義舉我不禁拍手叫好,大嚷痛快;艱難無解的問題讓我心煩意亂,四處一陣亂跑??????我的眼角瞟過,看到周圍的仆人似目露驚恐,一個個身體輕顫,活見了鬼一樣,估計是猜不出我到底是什么意思,便偷偷地議論起來。直等到我漸漸平靜,他們才匆忙地散開離去,許久還能聽見他們的驚恐之聲。
還有好幾次,婢女在我“批閱”時送來茶水和美酒,我沉溺書中,甚至忘了把這些端過來喝。同時,也沒人敢提醒我,有一天只聽仆人議論那次妻子在簾外靜靜地觀察,好不容易找到間隙才進來詢問我吃喝一事,我隨口應(yīng)答后仍是廢寢忘食。好不容易去吃一口,手上還拿著本書,邊吃邊看,即使飯菜涼了,變味了都毫不察覺。有時看得癡了竟誤以筷子為筆在書上點畫,好一會兒才意識到。我當時非常尷尬,能想象到一旁的婢女與妻子偷笑的樣子。這當然還不算嚴重,更嚴重的是有時連客人來訪,我都因為看書看得入迷,根本就忘了這事,令客人很不高興。
這般天天沉浸于書中,由于妻子將家內(nèi)瑣事管理得井井有條,我便不問事務(wù),終日愈加“沉淪”。
直到有一日我頓悟,發(fā)誓要戒此“陋習”,便與妻子商量。妻子賢良,以劉伶戒酒之典故啟發(fā)我,讓我莫戒此習。妻言有理,我自當不戒。之后,我便取妻子話中之意命名書齋為“醉書齋”。
我自醉書沉淪,何罪之有?哈哈,不說也罷,不說也罷,還要去“批閱”哩。
袁雪成老師點評:作者平時能說會道、語言幽默,文如其人,改寫的這篇作文,語言流暢、詼諧滑稽,簡直就在原文的基礎(chǔ)又勝出一籌。特別在原醉書齋主人讀書神態(tài)一段,改寫后充實了很多內(nèi)容,常準確、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