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淹沒不了的歷史
——游常州淹城有感

初二(10) 楊成林

    初進淹城,便覺一股古樸之風:高大的鼎鑊,擎天的華表柱便倔強的矗立眼前。于是,我沒再去理睬和參與那太過現(xiàn)代化的設施和永遠千篇一律的游樂,只是關注于這些和那些無聲的、冰冷的石柱石碑石雕,撫摸著它們,我仿佛回到了千年前……
    第一張不知是荊軻刺秦王,還是專諸刺吳王,抑或是要離刺慶忌。那把被倒握著的不知是魚腸還是什么其它的神兵利器,向外泛著寒光,一步步逼近那上座的君王。我似乎看到,那一瞬,手起劍落,血濺七步,繼而便是刺客身首異處。耳邊又回響起了那燕地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刺客用匕首,殺則不過一人。但兵家手中的匕首一揮,便是血流成河,生靈涂炭。如吳起,為兵吮疽,一生無一敗績;孫武,美人列陣,臨陣無軍不破。他們擁有最清醒的頭腦,帝國最精銳的部隊。但他們難能善終:吳起出逃楚國,倡行變法,楚王死,自己也死于政變;孫武破楚歸來,遭人陷害,不得已歸隱山林。更有甚者,如龐涓,似孫臏。同是鬼谷門徒,最后一個被切去膝蓋骨,一個被射死在馬陵道,不得不感慨春秋,“怎一個亂字了得” 。
    兵家掌握了戰(zhàn)場,法家則立于政壇的高峰。當一個明主遇上了一個能臣,便預示著一個帝國的興起與另一個王朝的衰落。申不害在韓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當然,還有商鞅??粗矍吧眺钡氖?,不禁令我想起《大秦帝國》中的一句話,商地有商君,打斷骨頭連著筋。一個魏國的中庶子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跡,也許,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法家的重要與魔力。
    戲劇性的是,與兵家一樣,這些叱咤風云的鐵血法家也沒有一個有善終。商鞅,被五牛車裂;申不害,戰(zhàn)死城頭;李悝,晚年遭主猜忌,變賣家產(chǎn),流落民間。無一例外,他們在紅極一時后,或因功高蓋主獲罪,或因太阿倒持遭殃,甚至是以莫須有之罪被貶被殺。
    是的,他們都沒能有好下場,這是一個亂世的悲劇。盡管他們的方法不同:刺客制人,法家制政,兵家制戰(zhàn),但出發(fā)點卻出奇的一致:為國家之強盛,為天下之安定,為黎庶之幸福。正因如此,他們一個個的登上歷史舞臺,然后為之拼命奮斗,遇難不折,雖死無悔。這正是:“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看著一座座石雕,我的腦海中如放電影般閃過一幕幕歷史巨片。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些耳熟能詳?shù)娜宋铮簭垉x蘇秦,龐涓孫臏,孔丘孟軻……看到了兵家戰(zhàn)場上的廝殺,看到了渭水河邊法家在執(zhí)刑。我想閉眼,心中卻猛地一顫,有爾虞我詐爭名奪利,自然有懸壺濟世普度眾生。如果沒有他們,又如何有后世的大統(tǒng)今天的安康,又如何有我輩后生來此回味歷史的閑情呢?

    評點:一個初二學生在淹城游樂的時候,竟沒有和其他同齡人一樣花錢把自己綁在摩天輪上尋求一次欲生欲死的刺激,也沒有到處尋小賣部走哪吃哪;而是穿越歷史,走近古賢圣哲,重溫他們的故事,感慨他們的壯舉,感受他們的思想,思考歷史的變遷。雖然他沒能更多的拉動內需,也差點氣死了開園人,但他卻慰藉了淹城古城墻下和護城河中千年前長眠的靈魂,讓他們感受到了一絲難得的溫暖,而不至于永世孤寂!   (薦評:盛夕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