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教師教科研,教師到底是“教”還是“研”?我們一線教師教育教學任務繁重,作為班主任,從早中晚自習、班隊課、課間操、課外活動,到班級的衛(wèi)生、紀律、體育、學習、品德,要與學生談心、與家長聯系,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哪還有時間搞教研、寫文章呢?教師教研到底為哪般?《切磋:教師如何搞教研》這本書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它使我對教師教研性質有了正確的認識!
 ?。?“教師離不開教研”。有人說,當前有些老師不搞教研不同樣教好書嗎?《切磋:教師如何做教研》給我們作了回答:教研并不是教師一個人閉門造車,更不等同于寫論文。一位不搞教研的教師就一定不能上好課,即使能上課,也一定不會上得太精彩。對那些媒體報道的只會上課“優(yōu)秀”的教師,其實,大都是認識誤區(qū):我們忽視了這些優(yōu)秀教師教研的隱性工作,論文只是教師教育科研活動成果的一種表達方式,教育案例、教育敘事、教育日志、評課交流、教育課件、反思記錄等,都是教師教育科研活動的重要載體。都應該是與“教學”、“科研”結合在一起的智慧性行為。這當然就都應該是教科研。因此我們教師應努力做到教和研“并蒂蓮”,這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和理想的追求。
 ?。?“教研就在我身邊”。教研伴隨著教師教學的始終,教育教學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師的教研內容必然是十分豐富的?!蔽覀兘處熢谄綍r教育教學中要學會“教研”:一要會教“思”。即事事反思,如教學有哪些成功的經驗,有哪些失敗的教訓;學生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沒有過關;沒有過關問題是什么原因,采取哪些措施補救;二要會研“思”。即處處研究,對教學每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個學生進行研究,如何吸收優(yōu)秀教師的成功經驗,過去教學中有哪些值得借鑒的東西,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應該如何改進才能獲得最優(yōu)教學質量。
 ?。?教研要有智慧之心。我們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善于和及時捕捉生活中的亮點。學校生活就是一個舞臺,到處是思想的火花:我們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事件。我們也會在課內外教學組織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一些難題,在與同事和學校管理者交往中有時會應對自如,有時也難免會束手無策。實際上這些小事只要我們去擦亮它!它們都可以經過一定的思維加工,以案例反思的形式“寫”出來,雖然有時是一點感動,是一絲酸楚,是一陣狂喜,是一片失落,但及時地用筆撿拾起卻都是顆顆珍珠。
 ?。?教研離不開團體互助。教師教研并不是教師個人的獨立行動,除教師獨立的自我反思之外,同伴互助和專業(yè)引領同樣也很重要。學校要構建“三位一體”的學習場:研討型的學習場、實習型的學習場、展示型學習場,通過教研組研討、課題組會議、學術沙龍、學生教育專題經驗交流會等方式,讓教師通過對話與交流,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與價值觀。
 ?。?教研應根植于教育的“田野”。教研并不是可望不可即的空中樓閣,它源于實實在在的課堂教學,我們教師必須將教育反思寫作表現為自覺化、敘事化、超越化、個性化、記錄化,善于從備課難點、教材研究、教學疑點、作業(yè)批改、輔導學生、學生學情(考情)、教育活動、讀書感悟、課程改革、報刊文章爭鳴、學科交叉、教育教學熱點、立項教科課題中反思教育“田野”,將學校變成教師自己教育教學研究的基地,融教育于教學情景之中,變教室為研究室,由此才能培養(yǎng)出一流的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流的教育理論與方法。

摘自 無錫教育網